陳敬熊,,中國工程院院士,,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,,中國第一代航天人,。早在青年時代,,陳敬熊就立下了科技救國之志,,并在大學選擇了電訊專業(yè),。1957年,,剛剛加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的陳敬熊迎來了重大任務——負責“1059”導彈天線,,即導彈“眼睛”和“指揮棒”的研制工作,。
1959年,陳敬熊打破蘇方專家的理論限定,,創(chuàng)造性地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,,解決了導彈天線研制中的關鍵問題。1960年11月,,“1059”導彈成功發(fā)射,,這就是被譽為“爭氣彈”的“東風一號”。
與此同時,,國家還開展了另一項代號為“543”的地空導彈——“紅旗一號”的仿制工作,。當時美制U-2高空偵察機肆無忌憚地進入大陸領空進行偵察。1965年7月的一天,,錢學森突然約見陳敬熊,,“點將”由他攻關“543”制導站天線誤差問題,并轉述了賀龍元帥一席話:“毛主席說,,美國的U-2飛機打不下來,,他都睡不著覺,一定要把技術關鍵攻下來,,讓毛主席睡好覺,!”
陳敬熊將這句話謹記在心。他立即帶領攻關小組遠赴西北,,近半年時間一直駐扎在山上,,經(jīng)過深入的理論分析和上百次試驗,,找到天線產(chǎn)生誤差原因,。1966年1月的一天夜里,天線的改裝方案經(jīng)驗證完全正確,,已經(jīng)生產(chǎn)出的24部配套“543”導彈的天線被成功“救活”,,性能更是超越了蘇聯(lián)同型號天線,這標志著“543”的仿制工作全部結束,。
李桂生編寫,、陳敬熊核準的“543”制導站攻關報告手稿
“紅旗一號”正式列裝,陳敬熊提出的解決辦法也被沿用到導彈天線的后續(xù)生產(chǎn)中。1967年9月8日,,“紅旗二號”導彈首次擊落來犯的“U-2”飛機,,捍衛(wèi)了我領空。
“紅旗二號”雷達
(文/二院23所 海報/張藝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