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天精神今日談:
當作為“競爭對手”的兄弟單位遇到難題時,,是作壁上觀還是出手相助?梁老的選擇告訴我們,,國家利益當前,,摒棄“小我”得失,打開“共贏”格局,,“1+1>2”才是“上策”,。梁老看似幫對手“排雷”,實質也在幫自己“成功”,。這樣的“雙贏”,,單位受益,國家更受益,!
“中國海防導彈之父”梁守槃,,人稱神機妙算的“導彈怪杰”。他一生形影不離的有兩樣東西:計算尺和筆,。他超凡的“算力”曾在我國地對艦導彈研制中立下“奇功”,。
1965年,時任副總參謀長的張愛萍將軍指示,,要研制能封鎖渤海灣的導彈,。
當時有兩種方案:一是從岸的兩邊發(fā)射導彈,只要射程能達到幾十公里即可,,這是兄弟單位堅持的方案,;而航天三院認為,,百公里射程更有利于作戰(zhàn),,對今后也有利。兩家單位實力都很強,,意見相持不下,。上級最后決定:兩個方案同時上馬,誰先搞出來,,誰的好,,就用誰的,代號分別為“海鷹一號”和“海鷹二號”,。
1966年12月,,兄弟單位的“海鷹一號”被運到海邊試射,前兩發(fā)打出去便沒了蹤影,。大家以為天氣太冷影響雷達工作,,可次年5月又打一發(fā),還是不行。梁守槃在現場圍著發(fā)射架仔細察看,,拿起筆主動承擔起排查問題的復雜計算,,隨后提出,讓工人師傅用鋼鋸把導彈架導軌鋸短1.2米,,并調整好角度,。
原來,這個導彈發(fā)射架是參照國外款式設計的,,總長5米,,由于發(fā)射架過長,導彈發(fā)射時會產生劇烈振動導致雷達撞壞,、發(fā)射失敗,。獨具慧眼的梁守槃第一時間發(fā)現問題并給出最巧妙的解法。
“海鷹二號”發(fā)射瞬間
之后,,三院的“海鷹二號”用該發(fā)射架發(fā)射,,連打幾發(fā)均獲成功!戰(zhàn)斗力令“敵”膽寒,!梁守槃這位“導彈怪杰”的“奇招”令大家十分欽佩,,而他從大局出發(fā)、無私幫助兄弟團隊的高風亮節(jié),,更被傳為佳話,。(海報/張藝馨 文/吳瓊靜)